倡导诚信兴商、促进社会公平公正
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> 网友天地 >> 内容

悬了!仅剩80天!“西北酒王”进入倒计时

时间:2025-10-13 6:33:00

“西北酒王”的称号,曾经是兰州黄河啤酒最耀眼的光环。

可如今,这家昔日雄踞西北的啤酒巨头,却走到了退市悬崖的边缘——根据最新财报,其产能利用率仅剩一成,营收距离证监会要求的“3亿生死线”还差一个多亿。留给它的倒计时,只剩下最后80天了,悬了!

很多人可能不知道,“西北酒王”这个称号,在不同时期、不同品类里,曾先后落在金徽、伊力特、皇台、西凤这几家白酒企业头上。

但若把目光转向啤酒领域,上世纪90年代至2013年之间,兰州黄河是当之无愧的“西北王”。

巅峰时期,黄河啤酒在甘肃占七成市场,青海更是高达八成,陕西、宁夏、新疆也遍布其销售网络。厂区门口常年有货车排队等货,工人三班倒都供不应求。可惜,那样的盛景早已不再。

今天的兰州黄河,生产线上冷冷清清,2025上半年仅产出2.37万千升啤酒,相当于九成产能闲置。

销售额同比再跌15%,退市警报早已拉响。有业内人士预估,其当前营收可能只有1.7亿元左右——要在短短80天内补上1.3亿的缺口,几乎是个“不可能完成的任务”。

那么问题来了:一家曾经称霸西北二十年的企业,为何会走到今天这一步?

表面上看,原因似乎有两个:一是公司内部股权争斗不断,治理混乱;二是企业一度“不务正业”,沉迷炒股,错失了主业发展的黄金期。但如果我们深挖一层,就会发现这些都不是根本原因。

真正让兰州黄河陷入困境的,是它骨子里缺少一种“争天下”的野心。

回望上世纪80年代,计划经济下的地方保护催生了大量本土啤酒厂,全国品牌超过一千个。兰州黄河就诞生于1983年。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,只要能生产得出,就不愁卖不掉。黄河啤酒凭借产能优势迅速覆盖本省,并顺势进入青海、陕西等地,为日后称霸西北打下基础。

真正的转折出现在90年代。分税制改革打破了地方壁垒,跨区域投资成为可能。国家也鼓励大企业兼并重组,啤酒行业迎来整合浪潮。彼时的兰州黄河其实手握一手好牌——1993年完成股份制改造,资金充裕,机制灵活。1997年营收已达3.7亿元,规模远超同期许多同行。

然而,就在华润、青岛、燕京等品牌纷纷走出根据地、在全国跑马圈地的时候,兰州黄河却选择了“偏安一隅”。它只收购了两家本地啤酒厂,就停下了扩张的脚步。

这一停,就是整个行业格局重塑的关键十年。

华润收购四川亚太后强势西进;青岛啤酒四年吞并36家地方酒厂;燕京、重庆啤酒也在积极布局;连百威、嘉士伯等外资也加入战局。啤酒有运输半径限制,收购酒厂就等于占领市场——这本是行业共识。可兰州黄河却仿佛置身事外,躺在西北的“舒适区”里晒太阳。

等到青岛、华润兵临城下,大举进入甘肃市场时,兰州黄河才如梦初醒。但为时已晚——对方早已在当地扎根。如今,青岛与华润合计占据甘肃八成以上市场份额,昔日的“西北王”在本土都沦为配角。

企业的战略,终究是由人决定的。兰州黄河的衰落,与其说是市场环境的变迁,不如说是决策层的战略短视。

有媒体曾一针见血地指出:改制后的兰州黄河,几乎成了杨纪强家族的“家天下”。董事会九名成员中,除三名独董外,其余六人中有五名来自杨氏家族。董事会开成“家庭会”,战略自然难有格局。“偏安一隅”的思路,本质上是一种小富即安的心态——曾经靠时代红利打下的江山,最终也因格局局限而拱手让人。

如今,杨氏家族已退出管理层,新实控人走马上任。为挽救危局,他开出“跨界卖果汁”的药方——豪掷6000多万元收购一家果汁公司,试图靠多元化业务补上营收缺口。

但业内对此并不乐观。有专业人士直言:“不会有大的作为!”言下之意,此举或许能暂缓退市,但很难真正做大。

被收购的果汁公司去年营收约5000万元,要让兰州黄河突破3亿大关,意味着果汁业务至少要翻倍增长——在竞争早已白热化的饮料市场,这谈何容易?

八十天,对一个企业来说,短到几乎可以按小时倒数。兰州黄河能否跨过这道坎,我们拭目以待。


作者:壹只灰鸽子 来源:网易
  • 上一篇:实探珠江啤酒总部
  • 下一篇:没有了
  • 相关评论
    发表我的评论
    • 大名:
    • 内容:
  • 中国国际啤酒网(www.beerw.com) © 2025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.
  • Copyright Reserved 2008-2028 中国国际啤酒网 版权所有 鲁ICP备07018202号

    投稿邮箱:beerxh@sina.com 投诉邮箱:beerxh@126.com 业务邮箱:beerxh@163.com

    QQ:296090069在线交流  QQ:1102858064在线交流

    鲁ICP备07018202号
  • 执行时间:835.938 ms